English

三上香山

1998-10-02 来源:光明日报 叶永烈 我有话说

又见香山!

屈指算来,我已是第三回入住北京西郊的香山。每一回见到香山,模样都不一样。

初见香山,是在十多年前。那回我从上海飞往北京,住在香山植物园。正值冬去春来,香山在一片黄褐色中透出一片新绿,充满生机,充满活力。清早或者傍晚,漫步在植物园的树丛草地,留连奇花异卉,“悠然见香山”,清静又清新。我想,当年“皇上”溥仪“下放”到这里,其实比紫禁城更舒心。

第二回是一九九五年,新年的钟声还在耳际回响,我便从上海再度来到香山。那时,雪盖群山,万枝晶莹,香山成了“白雪公主”。不闻鸟声,不闻虫鸣。由于大雪封山,甚至连汽车的喇叭声也难得听见。我下榻于香山饭店。这是出自建筑大师贝聿铭手笔的中国四合院风格的宾馆,古色古香。只是山上严寒,旅客寥寥若晨星,格外寂静。几天后我飞往香港,住在市中心的铜锣湾,一下子就陷入都市沸沸扬扬的喧嚣之中,倍感香山幽静的难得。

第三回则是这次,我刚下飞机,就被迳直送上香山。正值秋高气爽,碧空如洗,白云舒卷,香山叶茂枝盛,一片浓绿。我住在香山山腰一家“内部”招待所。这家招待所别具一格,在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四方形大厅四周,围着一圈十来间客房。客厅上方是透明的顶棚,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上,安放着一圈沙发。不言而喻,这是举行小型会议的最佳所在。

其实,我三上香山,全是开会。北京的会议东道主们很喜欢选择香山开会,是因为香山远离市区,难进也难出。难进,避免了众多的访客;难出,避免了与会者外出。这样,在香山可以举行“封闭式”会议,使得与会者集中精力开会。再说,香山风景优美,会前会后上山散散步,游游“二十八景”———那些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在山间的亭台楼阁,使终日枯坐得以调剂精神。当然,东道主们也考虑到经济因素——正因为香山远离市区,香山的宾馆房价比市区低。即便是香山饭店这样高档宾馆,在“千山鸟飞绝”的日子里,游客也“飞绝”,这里的房价也就压得很低,成了开会的好场所。

这种“封闭式”会议,效率确实颇高。就拿这一次来说,来自天南地北的六七位作家,应一家电视公司邀请,“躲”到香山,策划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。所谓“策划”,也就是出点子。电视公司只拿出一个题目和对剧本的要求,却没有任何具体的故事。也就是说,这是一次“命题作文”。这样的会议,思想必须高度集中。会议本身也成了“连续剧”,从上午“连续”到下午,又从下午“连续”到晚上。由于这样“连续作战”,成效是十分显著的。作家们平素习惯于“个体劳动”,习惯于独自苦思冥想,这一回来了个“大家凑”,居然集思广益,“凑”出了电视连续剧的大致轮廓。然后推定了执笔者,定下交稿日期,终于完成了“策划”。

会议在中午宣告结束,作家们纷纷打道回府。而我却仍被留在香山,那是因为我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要与电视公司切磋一番,所以还得“连续作战”……

香山的最佳旅游季节是深秋。漫山遍野的香山红叶,染红了山峦,像一团团火焰在山野升腾。香山,成了一身红装的新娘。红叶招来八方客。游人如蚁,出入于红叶林中。香山,一下子撒满欢声笑语。我虽然三上香山,却只是在电视里、在画册上见到香山层林红透的瑰丽景色,未能亲眼一睹身披红装的香山芳容。

我在香山买到了红叶书签。虽然这书签上的红叶,只是香山千树万叶中的一片,但是她给我留下香山永驻的美感,不褪的红颜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